一味拼时间学习,行吗?

更新时间:2013-05-19来源:

现在中小学生学习时间长,课业负担重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这个问题之所以老解决不了,撇开其他原因,主要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,总觉的得学习时间越长,学习质量就越高。曾听说这样一件事:高考以后,有个教育小组到某地取经。

回来后,在谈及人家高考获胜的秘诀时,几乎众口一词:“概括起来一个字——"拼"!”

  应该说,这种“拼时提质”的做法在各地较为普遍。不少学校增加作业,频繁考试不说,还任意延长教学时间,利用节假日补课,甚至使寒暑假变成了“上课式假期”,学生活象埋头拉磨的驴,每天“从鸡啼一直忙到鬼叫”,结果是老师喊累,学生叫苦,家长说吃不消。

  “勤奋是成功之母。”、“爱拼才会赢”这是至理名言。我不反对学生认真刻苦学习,但凡事总得有个“度”,一味靠拼时间和体力来提高学习质量,绝非长久之计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过:“学生和教师的负担都不过重,就可以称为教学最优化的方法。”(《教育学》)学习时间长短、勤奋程度之大小,在通常情况下也许与学习成绩成正比,但绝不是只要勤奋刻苦、学习时间越长,成绩就会越好。不是么?你看有些学生,从不迟到早退,学习很刻苦,作业极认真,天天加班加点,电视不敢看,电脑顾不上玩,连做课间操、课外活动都生怕误了功课,然而考试成绩却不理想,甚至较差。问题何在?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违背了身心发展规律,不懂得科学用脑,合理休息,因而虽学无成。

  医学研究表明,一个人工作过度紧张或是长期承受心理压力,缺乏适当的休息的人,就会出现生理疲乏和精神疲乏,产生一系列劳累和疲倦症状:如:体力下降,工作效率低;精神不集中,记忆力差,等等,更为严重的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可引发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癌症、消化性溃疡、紧张性头痛、偏头痛等多种身心疾病。因此,合理的休息可使人在一段时间内,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,以解除疲劳或身心不适,恢复体力和精力。

  常言道,磨刀不误砍柴工。生物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:让一组身强力壮的青年搬运工人往货轮上装生铁,一刻不停地连续干4个小时,只勉强装了12.5吨,而且大家都感到精疲力竭。一天后再让这些人往货轮上搬生铁,但这次是改变了方法:每干26分钟就主动休息4分钟,同样干了4小时,结果装了27吨,是前次所装的2倍多!同样道理,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,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,有张有弛,实现精神上的和谐,不仅不会降低,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,有利于身心健康。

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:“更新教育观念,深化教学内容方式、考试招生制度、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,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,提高学生综合素质。”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,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。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、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无微不至的关怀,也指明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,科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。

 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,象经济工作一样,也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。一种教育如果只符合于某种手段而不符合于目的的需要,乃至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,就会错误地陷入歧途。

  令人欣慰的是,十七大以来,已有不少地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,在“减负提质”方面作了不少努力。例如,江苏省日前就出台具体意见,要求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,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,并刚性要求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(寄宿生除外)分别不超过6小时、7小时、8小时,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、9小时、8小时,要求各学校作息时间向社会公示,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书也将纳入档案,作为学生毕业、升学的重要依据。(3月8日《扬子晚报》)这些要求和措施,不知对其他地方能否有些借鉴作用?但愿全社会,特别是各级教育部门都来考虑和研究如何坚持育人为本,实施素质教育,使下一代学得轻松、主动,放飞心灵,全面发展,健康成长!